精基準的選擇原則

發布日期:2011-05-21    蘭生客服中心    瀏覽:5652

    在制訂工藝規程時,定位基準選擇的正確與否,對能否保證零件的尺寸精度和相互位置精度要求,以及對零件各表面間的加工順序安排都有很大影響,當用夾具安裝工件時,定位  基準的選擇還會影響到夾具結構的復雜程度。因此,定位基準的選擇是一個很重要的工藝問  題。


    選擇定位基準時,是從保證工件加工精度要求出發的,因此,定位基準的選擇應先選擇精基準,再選擇粗基準。


    選擇精基準時,主要應考慮保證加工精度和工件安裝方便可靠。其選擇原則如下:


(1) 基準重合原則 


    即選用設計基準作為定位基準,以避免定位基準與設計基準不重合而引起的基準不重合誤差。


圖4-22所示的零件,設計尺寸為a和c,設頂面B和底面A已加工好(即尺寸a已經保證),現在用調整法銑削一批零件的C面。為保證設計尺寸c,以A面定位,則定位基準A與設計基準B不重合,見圖(b)。由于銑刀是相對于夾具定位面(或機床工作臺面)調整的,對于一批零件來說,刀具調整好后位置不再變動。加工后尺寸c的大小除受本工序加工誤差(△j)的影響外,還與上道工序的加工誤差(Ta)有關。這一誤差是由于所選的定位基準與設計基準不重合而產生的,這種定位誤差稱為基準不重合誤差。它的大小等于設計(工序)基準與定位基準之間的聯系尺寸a(定位尺寸)的公差Ta。


從圖(c)中可看出,欲加工尺寸c的誤差包括△j和Ta,為了保證尺寸c的精度,應使:


j+Ta≤Tc


    顯然,采用基準不重合的定位方案,必須控制該工序的加工誤差和基準不重合誤差的總和不超過尺寸c公差Tc。這樣既縮小了本道工序的加工允差,又對前面工序提出了較高的要求,使加工成本提高,當然是應當避免的。所以,在選擇定位基準時,應當盡量使定位基準與設計基準相重合。


    如圖4-23所示,以B面定位加工C面,使得基準重合,此時尺寸a的誤差對加工尺寸c無影響,本工序的加工誤差只需滿足:△j≤Tc 即可。


 


  (a)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(b)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(c) 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圖4-22  基準不重合誤差示例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a) 工序簡圖    (b) 加工示意圖    (c) 加工誤差



 圖4-23  基準重合安裝示意圖


    顯然,這種基準重合的情況能使本工序允許出現的誤差加大,使加工更容易達到精度要求,經濟性更好。但是,這樣往往會使夾具結構復雜,增加操作的困難。而為了保證加工精度,有時不得不采取這種方案。


(2) 基準統一原則 


應采用同一組基準定位加工零件上盡可能多的表面,這就是基準統一原則。這樣做可以簡化工藝規程的制訂工作,減少夾具設計、制造工作量和成本,縮短生產準備周期;由于減少了基準轉換,便于保證各加工表面的相互位置精度。例如加工軸類零件時,采用兩中心孔定位加工各外圓表面,就符合基準統一原則。箱體零件采用一面兩孔定位,齒輪的齒坯和齒形加工多采用齒輪的內孔及一端面為定位基準,均屬于基準統一原則。


(3) 自為基準原則 



    圖4-24  自為基準實例


    某些要求加工余量小而均勻的精加工工序,選擇加工表面本身作為定位基準,稱為自為基準原則。如圖4-24所示,磨削車床導軌面,用可調支承支承床身零件,在導軌磨床上,用百分表找正導軌面相對機床運動方向的正確位置,然后加工導軌面以保證其余量均勻,滿足對導軌面的質量要求。還有浮動鏜刀鏜孔、珩磨孔、拉孔、無 心磨外圓等也都是自為基準的實例。


(4) 互為基準原則 


    當對工件上兩個相互位置精度要求很高的表面進行加工時,需要用兩個表面互相作為基準,反復進行加工,以保證位置精度要求。例如要保證精密齒輪的齒圈跳動精度,在齒面淬硬后,先以齒面定位磨內孔,再以內孔定位磨齒面,從而保證位置精度。再如車床主軸的前錐孔與主軸支承軸頸間有嚴格的同軸度要求,加工時就是先以軸頸外圓為定位基準加工錐孔,再以錐孔為定位基準加工外圓,如此反復多次,最終達到加工要求。這都是互為基準的典型實例。


(5) 便于裝夾原則


    所選精基準應保證工件安裝可靠,夾具設計簡單、操作方便。

更多相關信息